长子型、次子型、付出型、索取型的由来
此前给一个育儿的公众号写过一篇讲长子型人格和次子型人格,以及父母是如何影响孩子性格的文章。
那篇文章下面收到了许多留言。较大部分是赞同的,也有一些认为不符合他们见到的情况。这是正常的,因为个体的性格/人格这东西的形成非常复杂。遗传、抚养方式、家庭结构、父母感情、童年际遇等等都会起作用,所以并没有规律可以套用所有家庭。
由于这篇文章讲了太多内容,取标题真是头疼啊。
《童年,家庭和罪犯》
有一天我惊讶地发现,我家泰迪贵宾的性格竟和我在青春期的某些性格十分相像。比如:
性格胆怯,害怕陌生人:表现为狂吠加躲藏。
没有安全感,不亲近他人:不让任何人靠近它的狗窝,甚至你指一下它,它就会呲牙。
不信任:前一秒还在粘着你,下一秒会挣扎咬人。
神经质,有强烈的心理暗示:有天它突然忘记该如何迈开步子走台阶了,面对天天跑上跑下的客厅到厨房的台阶,却只能站在下面呜呜哀叹……
雷蒙从几个月起就被我送到我父母那里养大,现在已经八、九岁了。而这么多年后,它竟然有了和我相似的性格!
这几乎再一次证明,情商(换言之,性格+人格)这东西,或许有一部分是基因,但更多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固化的。
孩子和父母,就是黏土和模具的关系。一旦烧成了陶器,几乎已经没有办法改变形态。如果硬改,甚至可能会碎裂。
那么家庭,到底对一个孩子的性格和人格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相信学心理教育的很多专家已经给出了不少答案。我缺少足够大的样本,无法下任何科学的结论,只想谈谈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观察和感悟,以和各位共勉。
❶
你会爱上长子型还是次子型?
有一次苹果和辣椒两个姑娘坐在一起聊天。她们猛然发现自己找恋爱对象竟是有规律的。
苹果迄今为止谈的几次恋爱,对方要不是家中长子,要不就是独子。
辣椒恋爱和结婚,对方都是家中次子。
怎么会这样呢?她们在挑选恋爱对象时并没有刻意去留意对方的兄弟姐妹人数呀。
苹果总结,她的男友们都比较喜欢控制别人、发号施令,也相对有点自私霸道,需要别人宠着、迁就着。她以为自己不喜欢这种相处模式,可每当下一次选择时,竟还是选择了同一种。
我把她的男友们的性格称之为长子(长女)型。
而辣椒找的对象都比较温柔儒雅、敏感细心,享受付出,善于妥协、服从,几乎不会高声吵架。但同时,他们可能性格软弱内向,没有太多主见,对事业的追求也不如长子,不喜欢创业,更乐于找个稳定的单位按部就班。
我把这一性格称之为次子(次女)型。
是不是长子、长女的性格都是如此?未必。人的性格是多层次、多方面、复杂的,不可简单用我以上几句话概括。但是以我的观察,身边很多长子长女都大体符合这个模型。当然,符合这个模型的,未必全是长子长女,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几乎有和我描述的很相似的成长环境。
为什么会这样呢?
长子长女型
长子长女和独生子女有一点相似之处,即:他们作为一段时间内整个家庭唯一的孩子,自然受到了全部的关注和宠爱。在家庭普遍以孩子为重的今天,他们有较大概率会变得以自我中心,思考问题首先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这也是中国独生子女中很常见的问题。
但是长子长女和独生子女不同的是,在后面几年中,他们却又不得不扮演一个领导者的角色。哪怕父母更宠爱幼小者,在长期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长子长女也需要担当起做决定的职责。比如做游戏时安排任务,照看弟弟妹妹,教他们生活技能……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必须想法子让弟弟妹妹服从自己。
毫无疑问,这无形中塑造了他的人格和性格。
我有个朋友怀了二胎,五岁的儿子对此很反弹,不乐意。我朋友就向他保证:“以后弟弟出来后,什么都听你的。”
她在背后向我们叹道:“不这样没办法啊。他心理抵触的话,以后欺负弟弟怎么办?只有这样说,他才觉得自己的地位没受影响,才可能会对弟弟好一些。”
你看,甚至在弟弟妹妹出生前,长子已经开始有危机感,父母只有用这种承诺给他权威/最佳地位的方式来抵消他的危机感。
而一旦谈起恋爱来,长子长女可能算不上好对象。他们情不自禁寻找具有服从型特质的对象。他们潜意识里希望家中大(小)事自己说了算,对方能照自己的期许发展、付出,有时候脾气还很大,擅长以发怒来压制对方(因为小时候如果不这样,调皮的弟弟妹妹可能根本不会听从他的指令)。自觉意识强一点的长子长女,可以说是具有“一家之长”的风范;但糟糕一点的,特别是从小到大都受到无原则父母溺爱的,可以说是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感受。
次子次女型
次子次女通常都比较温柔敏感、善于妥协、会控制脾气。他们会用更温柔的方式去爱父母,通常都很孝顺,言语温和。他们对自己的哥哥姐姐怀有复杂的情感,有习惯性的尊敬、服从,但有时候也会变成冷漠、躲避。特别是和哥哥姐姐年纪相差大的孩子,注定带有孤独气质。
次子的整个童年和青春期,很可能一直受到兄长的压制。这种压制也许是隐形的,伪装成“照顾”,本质上却是一种控制和命令。他们中许多人性格不太自信,自我评价低于实际,因为小时候长期被拿来和哥哥做比较。如果碰巧哥哥很出色,他们甚至会变得自卑。
和次子恋爱一定会幸福吗?这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女孩了。他们也许不会那么主动出击、追求女孩,表达愤怒的方式也可能很拙劣。他们可能因为自卑而找一个比自己匹配条件更低一点的伴侣。因为从一出生起就要处理更复杂、敏感的家庭关系,他们可能心思特别细腻、经常想、太、多。
而如果长子型和次子型如果生在偏心的家庭,并在无原则溺爱的父母或极度自私的父母的塑造中,可能会变得更极端,成为付出型人格和索取型人格。
这两种极端的人格不时会在许多案子中都会以受害者和罪犯的身份出现。
有兴趣可以读我这篇 《“善良”是注定要被辜负的?》
我观察到的这些在同性别的兄弟姐妹间更明显,比如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对于异性子女的家庭,则可能不太适用。因为异性之间,有时候竞争关系相对较弱。男和女表现出不同的特质、长处、优点和审美,父母较少拿他们比较。
特别对于重男轻女的家庭,姐弟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符合这个模型,因为弟弟从一出生会受到很多保护,甚至连大姐自己也会认可弟弟是家庭之重。
家庭的排序对孩子情商的影响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毕竟每个家庭都是特殊的。比如某个孩子特别漂亮,或有什么天赋,从而受到更多家人的关注,那么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可以令他们跳出这个模式,比如JonBenet,她可能一时间得到了比哥哥更多的关注,尽管并没有得到父母有效的保护。真凶是谁?破解美国六岁选美小皇后密室死亡之谜。
而一个家庭如果有多于三个以上孩子,那么情况更为复杂。由于不同的年龄差距,二子也可能承担长子的职责,照顾比他/她更小的弟弟妹妹,从而带有一部分长子的性格。
我真正想说的是,一个孩子的情商是在控制和宠爱的双重压力下找到的平衡。如果说是制陶工艺的话,控制是挤,宠爱是拉,黏土就成型了。孩子最后形成的性格,必定最有利于他在特定成长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
❷
父母、你、子女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我给“苹果”和“辣椒”取的绰号中,大家就可以窥见这两人的性格了。朋友对苹果的评价是“好相处”。她性格温柔,几乎不会和朋友吵架,这辈子连脏话都没说过。她一旦喜欢上一个男生,会给他买衣服,为他做手工,做家务……尽力宠着他。虽然时间一久,她对对方的自私也会抱怨,但她一开始的做法几乎让对方没有机会付出,也没养成对她付出的习惯。至于那些追她追得很急,跟在屁股后面想为她做点啥的男生,她却偏偏“没、有、感、觉”。所以她找长子型也是正常的。他们在社会上偶遇,冥冥之中互相吸引靠近。她下意识地在找一个可以让她延续付出和服从的人,而长子型刚好在找一个愿意付出和服从自己的人。
英语里有词说女人low maintenance和high maintenance。前者是好打理,好对付。后者是高要求,难伺候,也就是“作”。如果苹果是前者,那辣椒就是后者——那种作女、大小姐脾气。她要求对方百分之百爱自己,宠着自己,完全顺从自己的喜怒哀乐。她很容易被那些看起来有献身精神的对象吸引,她追求所谓的“爱”说白了就是付出和服从。为了找到这种配偶,她甚至无意中降低择偶条件。
从苹果和辣椒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人都是被互补型人格吸引的。把互补型进一步阐释,即,和自己相处最融洽的那一类性格。
可我想讨论的关键问题是,苹果和辣椒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果然,见到她们两人的母亲后,我的观点得到了应证。
苹果的母亲竟是辣椒这样的high maintenance类型。她虽然是个家庭主妇,却也是家里的女王。她用的手机总是全家最好的,她淘汰下来才给女儿、老公用。她掌管家庭财政。苹果出差时必定先给母亲带礼物,而且给母亲买的化妆品和衣服品牌都是她自己不舍得用的品牌。她生孩子后,也不好意思让母亲大人熬夜。苹果的父亲事业有成,却是个“妻管严”。苹果虽然有时候为父亲受母亲打压而打抱不平,但她不自觉地更爱自己的母亲,并会下意识地想办法服从、讨好她。
没错,你们一定猜到了。辣椒的母亲却是苹果这样的low maintenance性格,在家里没什么实际话语权。虽然辣椒的母亲一直被辣椒的父亲压制,逆来顺受,但他们两人的共同点就是极度宠辣椒,把最好的都给她。小时候出去旅游,她一个人睡床,父母睡地板。她的手机淘汰后才拿给母亲和父亲用。父母总是愿意塞给她钱,让她维持自己的高消费,而他们自己则省吃俭用。
写到这里,你们一定明白了。这整个是一个多米诺骨牌反应。
你有什么样的母亲,影响了你是什么样的性格,影响了你寻求什么样的伴侣。最终你和伴侣组成的家庭又会影响你的下一代。
世间事都是平衡的。如果你娶到一个脾气很好甚至软弱的妻子,那么你极可能会面对一个强势的丈母娘;
如果你的妻子凶悍霸道,那么你的丈母娘可能温柔体贴,无怨无悔的付出。
同理,你的丈夫如果很霸道,要求你什么都听他的,他可能有对很低调弱势的父母;
而你的丈夫如果软弱,那么恭喜你,你将对付一个很厉害的婆婆。
长子和次子的童年
我两年前在美国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从周围成年人的表现看长子型和次子型人格。而这两年,我回国后遇到了很多朋友、同学、亲戚的二胎家庭,却发现,从儿童来看,老大老二的性格“似乎”与两个模型并不符合。
比如和A家庭的交往中我发现,他们九个月的儿子比起五岁的哥哥明显脾气更差,经常一点不满足就撒泼,在地上打滚。而据说哥哥在弟弟那个年纪很少哭,性格平静。
B家庭也向我证明,弟弟六个月,脾气比三岁的哥哥差很多,经常大哭,很难安抚。
C家庭对我说,四岁的妹妹比六岁的哥哥狡猾,偶尔会告状撒谎,比如把自己做错的事推到哥哥身上,而哥哥比较包容妹妹。
D家庭弟弟四岁,哥哥十二岁,相差整整八岁。他们母亲也说,弟弟更加狡猾,哥哥比较忠厚。
(当然,我的样本不够多,也希望听到大家介绍自己或身边的情况。)
对于老大老二的性格不同,我也很快找到解释。
我注意到在这些家庭,或多或少都有长子对次子的嫉妒和压制,并且父母对这种压制不敏感,不太放在心上,甚至还觉得蛮有趣。
比如和A家庭在包厢里准备吃饭时,哥哥不断在弟弟面前挥舞拳头吓唬(并不真的碰到)。弟弟只有九个月,刚学会走路,一脸惊惧、摇摇晃晃地想躲闪。他们的父母站在旁边和大家聊天,不时会瞥一眼这兄弟俩,似乎只要事情发展的不是太离谱,没必要制止。
在C家庭,我看到哥哥用塑料玩具打六个月的孩子的脑袋,虽说塑料又轻又软,但显然弟弟很难受,拼命想躲开却又无能为力,母亲看见他一直不住手,就叫一声XXX!(哥哥的大名。)看到他停止行为后,就去忙其他事了。
我可以设想,如果这两个弟弟公共场合被其他人家孩子推搡了一把或者打了,可能父母就会立刻站出来维护自己孩子,但他们对哥哥姐姐的举动却有很大容忍。
说实话,这些父母表现很正常,手心手背都是肉。如果我是这些父母,很可能不会做的比他们更好。
但对于极为年幼的弟弟妹妹来说,那些看似无害的举动给他们带来的惊恐感可能是很深的。他们感觉自己在父母那里得不到保护,安全感更低,更需要博取关注,抢夺父母的注意,甚至一些会表现为在潜意识的驱动下吃得更多,长得更壮。
而老大出生时是所有关注的重心,家庭中不存在威胁,哪怕父母对他发怒大部分也是因为他自作自受,所以这种安全感和自信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可为什么长子次子的童年情况会和我观察的成年人相反呢?是我的观察错了吗?
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发现那些童年受过家暴和性侵的孩子的童年表现和成年表现也是迥异的。(这个我下面会再说,毕竟咱是分析犯罪的号,不是育儿公众号
我比较相信的解释是,这些例子中的孩子还在性格形成初期,他们刚刚开始尝试着和哥哥姐姐相处,他们的性格正在逐渐塑造中。
当经过五年、十年的相处后,当经历过童年、青春期、成人初期的相处后,老大、老二会如何呢? 当父母越来越少陪伴,而更多时间由他们自己一起玩耍、相处时,他们必定开始抢夺权威、树立威信。最终他们中的许多人会变成我说的成年长子型/次子型性格。
❸
童年是受害者/长大是罪犯
无论父母有多么美好的愿望,都在无形中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和自己相处最融洽的闺蜜或者死党。这是什么意思呢?父母和子女之间必然享有一些共性,而在一些激烈冲突的方面则是互补。
比如,母亲是个急性子,孩子可能也是个急性子,因为母亲不允许孩子跟不上自己的节奏。母亲如果孤僻,孩子可能也孤僻,因为母亲不会带孩子出去交友。母亲如果邋遢,孩子也可能邋遢,因为母亲不会对他的卫生提出要求。这就造成了共性。
但在互动的方面却相反。母亲如果喜欢事事做主,那么孩子可能就迫于服从,因为母亲从不允许孩子反抗和顶嘴。母亲如果喜欢整洁的家,自己却懒惰、不做家务,孩子可能从小就被训练得特别能干自理。这就造成了差异。
但要注意,孩子虽然表面会被揉捏得很适合和父母相处,但其实他们也在暗中拷贝父母。在某些情况的触发下,他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竟在突发情况时表现出和父母一副“嘴脸”。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受过家暴的孩子,在童年/青春期表现得非常软弱、卑微,但是当他们更年长一些时,当他们成家立业后,有天却出人意料地对妻子和孩子家暴。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童年受到性侵的孩子,在童年/青春期表现得非常胆小、自卑,但当他们更年长一些时,他们会无法克制欲望,对更为弱小和无力反抗的孩子下手。
关于儿童性侵犯中有多少人在童年时也受过性侵,有很多研究。有一种理论是,这些人几乎童年都受过侵犯,他们童年是受害者,长大是罪犯。我认为这种传递效应确实存在,但比例有夸大。不排除一些罪犯是找这借口为自己开脱。
比如我看过一个试验,工作人员告诉A组性侵犯他们的话会被测谎仪验证,但告诉B组他们的话不会被验证,然后才分别问他们是否童年也受过侵犯,结果B组(不会被验证的组)有更高比例的罪犯声称自己童年也受过侵犯。
总而言之,从孩子的角度说,在某些方面他们被揉捏成另一种性格、人格,在另一些方面他们却在暗中拷贝和模仿父母的性格、人格。
所以,有时候家长不敢把孩子完全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隔代抚养是有道理的。因为等他们把孩子接回家后,可能会发现孩子已经变成了另一个自己。而两个自己通常是无法和睦相处的。
❹
如何避免抚养出付出型和索取型人格?
在我看来,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家庭环境是完全可以克服长子次子的固化模型的。首先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你要意识到自己是否在压制或者讨好自己的孩子。平等的关系中这两者都不应该出现。首先只有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做出这样的表率,才能让长子和幼子之间平等。
未定型的孩子就像制陶器的黏土,父母如果有一个钝器凸起,那么与之接触的孩子便会有一块突兀的凹陷;父母凹陷,孩子就会侵占。自身情商有缺陷的父母几乎都在塑造另一种带缺陷的人格。(这种缺陷并非贬义,毕竟世界上没有完人。)
如果要让孩子成为光滑柔顺的线条,而不是哪儿凸起或者凹陷,那么父母这个模具自身必须是具有中立、光滑的线条。
同理,要让孩子善意、稳定、平等,不咄咄逼人也不软弱,自信而不自私,既不过度索取,也不沉迷付出,一个母亲首先要学会接纳自己。
这两者有关系吗?有。
因为一个人只有做自己最好的朋友,才能和余下的世界和睦相处,才能不去排挤、也不去拉拢他人。这个"他人"自然包括自己的子女。
谢谢大家的抬爱和打赏
鼓励我加油写作💪
“没药花园”往期文章推荐